反垄断就是瞎胡闹

反垄断的目的是鼓励竞争,但竞争最终的目的就是减少竞争。反垄断最后得到的结果是没有鼓励竞争。竞争者的宿命就是永远都有潜在竞争者。—鲁迅

最近,阿里巴巴115亿罚单,滴滴下架,虎牙收购斗鱼被拒,谷歌脸书一次又一次反垄断起诉。全世界都加入了对大型科技公司反垄断的浪潮。港股科技股萎靡不振。反垄断法的目的是控制资本的无限扩大。当一个公司市场份额不断变大,反垄断机构开始担心,会不会对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消费者利益构成挑战。假设有多个竞争者,那么他们会因为竞争而压低产品价格,带给消费者利益。假设市场被一个公司垄断,那么这个公司就可以疯狂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违背自由经济原则。反垄断法也成为了商业的宪法,任何有垄断倾向的并购,都会遭到反垄断部门的诉讼。

创立于1985年的美国DVD租碟公司Blockbuster红极一时,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影响租借公司。2005年,Blockbuster想要收购当时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好莱坞影片租借公司。但美国反垄断部门阻止了这项收购,认为这个收购会增强Blockbuster的垄断地位,不利于竞争。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网络直播公司奈飞NETFLIX的迅速崛起,给Blockbuster造成严重的威胁。反垄断部门干涉了Blockbuster的正常资金的投资和运营,干涉了自由市场。结局是这个所谓的垄断公司在未来几年果不其然江河日下,直到倒闭。反垄断部门那些所谓高瞻远瞩的执政者去决定什么能合并,什么不能合并,就正如你要皇帝去决定每个县包子的价格,最终造成的是破坏市场经济。

传统观点认为垄断企业会利用价格战打击弱小企业,等杀死这些企业后,垄断者会开始大幅度调高价格剥削消费者。然而,这在现实中是不会发生的。比如一个小镇上有个按摩店,因为价格公道,技艺娴熟,他打败了所有其他的按摩店,垄断了小镇的按摩业,让其他店全部倒闭。此时他把价格升了一倍。盈利疯狂上涨,老板睡着都能笑出声。但没过一周,一个做包子的叫乐乐耳子的男人看到了按摩行业可以如此赚钱,他立马联系了之前搞按摩的嘉琪霸霸,开了一家新的按摩店。价格只是垄断按摩店的一半。在新的按摩店占据市场1%的份额后,垄断按摩店觉得形势不对。为了杀死耳子和霸霸的店,把按摩价格降到比人工还低的亏本价格。3个月后,新按摩店倒闭。但垄断按摩店赔了3个月99%市场份额的利润,还要倒贴亏损的钱。把新店杀死后。他们接下来又调回了双倍的价格,想要弥补损失。这时,又有一家新店出现。。。。。这种以价格战消灭对手的方式最终是什么结局相信不难想到。

我们生活中实际看到的那些垄断企业非但没有抬升价格,反而拼命的降低价格。比如微信,他如此垄断,为什么不去收个月费?因为一个垄断企业想要保持他的垄断地位的唯一方法,是不断加强他和其他企业之间的护城河,通过加强管理与创新,给与消费者更物美价廉的商品。

19世纪末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在石油提炼成煤油过程中做了极大的创新。当时提炼的技术只能把60%的石油变成煤油。其他40%只能当废品倒入大海。而他却发明出了利用这40%废油的创新产品的方法,比如制作肥料,润滑剂,油漆,蜡烛,凡士林。这些副产品的销售极大降低了他的煤油生产总成本。以至于他可以给出其他所有竞争者无法匹敌的价格。1880年,他们占据了美国95%的市场,在如此垄断的情况下,在1880的前后10年间。他们的出售煤油却从1美金每加仑降了90%到10美分每加仑。这个所谓的垄断者保护了环境,降低了煤油价格,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创造了无数的工作岗位。

你可能觉得也许是洛克菲勒是心地善良,所以降低价格,然而并不是。因为就像课本里讲的一样,资本从来是贪婪地。但洛克菲勒都垄断了为什么又要降低价格如此的讨好消费者呢。因为如果他不这么做,他就会失去他垄断的地位,永远都会有隐藏中的竞争者。当黑莓垄断手机市场的时候,搞电脑的苹果却突然杀入手机市场,夺取了半壁江上,后来安卓又一军突起,掠夺苹果份额。马化腾的QQ差点被雷军的米聊干掉,好在千钧一发之际祭出了微信。马云2014年员工大会上说,如果你们不努力,2013年将是阿里巴巴历史上最好的一年。这些所谓垄断企业对竞争者的恐惧要远远大于我们对于他们提升价格的恐惧。市场上不存在永远的垄断者,在风口浪尖的自由市场,逆水行舟,不创新不进步不去更讨好消费者,再垄断未来也就是死路一条。反垄断打破了自由经济的运作,垄断企业连定价都手足无措,价格调高,是以垄断姿态剥削消费者;降低价格,是打价格战;定个价格不高不低,不升不降,有人会去指责你这叫合谋性价格,也就是联手抬高价格。 综上。反垄断法实际是去强制保护被竞争淘汰下来的失败者。供应商提供廉价的服务本来是值得鼓励的,因为竞争使得消费者得益了,但是反垄断法的执行者,同时又去惩罚那些所谓的掠夺性定价行为或者说倾销的行为,而事实上,掠夺性定价或者倾销行为,是不能够使得厂商获得垄断地位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所谓掠夺性定价行为、倾销行为,往往不是出于垄断的意图,而是出于生产者效率的提高。说别人进行掠夺性定价、说别人倾销,往往是市场当中成本更高的生产者,指责更成功的竞争对手的一种借口。但反垄断法的执法者,往往又站到了这些在市场竞争当中失败的一方,组织他们被自由经济淘汰。

Advertise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